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43篇
  免费   742篇
  国内免费   417篇
医药卫生   8802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03篇
  2022年   184篇
  2021年   309篇
  2020年   256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292篇
  2016年   282篇
  2015年   293篇
  2014年   591篇
  2013年   459篇
  2012年   552篇
  2011年   564篇
  2010年   437篇
  2009年   376篇
  2008年   385篇
  2007年   395篇
  2006年   378篇
  2005年   285篇
  2004年   261篇
  2003年   240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37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40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34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20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12篇
  1975年   11篇
  1974年   15篇
  1973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目的 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白鲜皮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研究白鲜皮治疗皮肤湿疹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液质联用技术(LC-MS)对白鲜皮主要成分进行分析,通过质谱数据结合文献资料,对各主要成分进行快速识别;通过利用SwissADME数据库对白鲜皮潜在活性成分进行预测,筛选主要作用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终得到白鲜皮成分-靶点-疾病-通路网络图。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对主要成分和作用靶点进行验证。结果 从白鲜皮中共分析鉴定了12种成分,进一步筛选得到4种潜在活性成分,可作用于48个关键靶点和14条主要通路。结论 采用LC-MS技术结合网络药理学方法,可以快速分析白鲜皮的潜在活性成分,并初步揭示了成分-靶点-通路之间的关系。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可以做作用靶点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Toll样受体4(TLR4) mRNA及其下游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肝衰竭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关系,并探索温阳解毒化瘀颗粒对内毒素介导的肝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8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LR4单克隆抗体组和温阳解毒化瘀颗粒组(8.925 g·kg^-1)。采用D-半乳糖胺(D-Gal)腹腔注射建立肝衰竭IETM模型,TLR4单克隆抗体组和温阳解毒化瘀颗粒组在造模前5 d给予温阳解毒化瘀颗粒溶液灌胃,正常组、模型组以等容积蒸馏水代替,直至处死。各组分别在24,48,72 h随机处死大鼠并采集标本。检测24,48,72 h各组时间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组织TLR4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肝组织TNF-α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细胞凋亡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LT,AST升高,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加重,TLR4mRNA,TNF-α表达均增高(P<0.05,P<0.01),肝细胞凋亡率明显上升(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温阳解毒化瘀颗粒组ALT,AST显著降低(P<0.01),肝组织病理损伤程度明显减轻(P<0.05),TLR4 mRNA,TNF-α表达显著下降(P<0.01),肝细胞凋亡率亦显著降低(P<0.01)。结论:TLR4 mRNA,TNF-α在肝衰竭时与肝细胞凋亡呈正相关,温阳解毒化瘀颗粒能够改善肝衰竭IETM大鼠肝功能,减轻肝细胞损伤,减少肝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肝脏TLR4 mRNA表达,抑制TNF-α释放,降低肝细胞凋亡率有关。  相似文献   
3.
ObjectiveThis study used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on the 2-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 with or without “TCM formula”.MethodsFrom November 1 st, 2016, the first patient was enrolled in the cohort study. A total of 356 patients were enrolled on January 30, 2019. Among them, 154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2 years. During the follow-up, there were 6 cases of shedding, so 6 cases were affected. A total of 148 cases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including 73 in the exposed group and 75 in the non-exposed group. The exposed group was given “TCM formula” on the basis of standardized treatment, and the non-exposed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imple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he two groups visited each of the three months. The interview included safety examination (hematology and imaging). The endpoint was the difference in 2-year invasive disease-free survival between the exposed and non-exposed groups and the safety of the “TCM formula”.ResultsThere were 6 cases of shedding during the experiment and the shedding rate was 3.9 %. The 2-year rate of invasive disease-free survival in the exposed team was 88.7 % and the non-exposed group was 82.5 %. Logistic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predicted that “TCM formula” could reduce the disease-related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rate by 11 % (OR = 0.89, 95 % CI 0.37−0.956, P<0.05). Through K–M survival analysis, TNBC patients with age ≤35 years and regional lymph node stage N1 may be the benefit group of “TCM formula”(P<0.05). During the study, the incidence of total adverse events was 8.2 % in the exposed group, mainly manifested as stomach discomfort, diarrhea, and hepatocyte damage.Conclusion1. In the exposed group, the two-year rate of invasive disease-free survival increased by 6.2 % compared with the non-exposed group(P>0.05). 2. According to K–M survival analysis, TNBC patients with age ≤35 years and region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to N1 may be potential beneficiaries of “TCM formula”. 3. “TCM Formula” is safe and tolerable to most patients.  相似文献   
4.
中药复方是由2味或2味以上中药遵循中医理论组合而成的方剂。多味中药在合适的剂量配比之下,协同发挥作用,实现中医的整体调节治疗。研究中药复方的配伍对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新药开发以及临床应用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者们在传统的"七情和合"与"君臣佐使"的基础上,运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对中药复方的成分、药效活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等进行了研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药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同时,多种数理方法和模型的建立、网络药理学和数据挖掘方法的发展与应用,也对中药复方配伍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研究方法的发展虽促进了中药复方配伍的科学研究,但还需进一步建立适合中药复方配伍复杂关系的研究方法,以阐明中药复方及其成分/组分配伍的内在规律,进而构建新的现代中药复方,这也是目前中药复方配伍研究的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糖尿病小鼠小肠绒毛杯状细胞分泌的黏原颗粒是否改变,为进一步研究糖尿病的消化系统并发症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分别选取3,5,8,10月龄db/db糖尿病小鼠及相应年龄段的db/+m正常小鼠,每组6只,标本用4%多聚甲醛灌流固定后,从距Treitz韧带约10 cm处切下一段空肠,用PAS染色方法对小肠杯状细胞分泌的黏原颗粒进行观察。结果糖尿病组小肠绒毛易被破坏,糖尿病组中杯状细胞的分泌物比同月份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糖尿病组中3月龄的杯状细胞分泌物最多,8月龄最少,并且8月龄分别与3月龄、5月龄比较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随月龄增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时杯状细胞分泌物增多可能对小肠绒毛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周雪  张建军  乐娜  刘金莲  刘晔斌  王淳  王林元  陈亮  阚君陶 《中草药》2020,51(14):3753-3762
目的通过检索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公布的具有缓解视疲劳功能的保健食品信息资料,以及药智数据网的中成药处方数据库中眼科中成药中有保健功能的产品信息资料,为具有缓解视疲劳功能的保健产品的组方与产品开发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运用Microsoft Excel2016软件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检得的产品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其配方特点。结果共收集到141个具有缓解视疲劳功能的保健食品,其中64个(45.4%)保健食品配方中含有中药类原料。使用频次≥5的中药原料有6味,累计使用145次(72%),由高到低分别是菊花、枸杞子、决明子、桑椹、熟地黄、茯苓。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得到3个新处方。非中药原料在缓解视疲劳功能的保健食品中应用较为普遍,含有外来天然植物资源的60个产品,含叶黄素及维生素类的17个。统计眼科中成药中有保健功能的产品可知,使用频次≥4的中药原料有7味,累计使用32次(29%),由高到低分别是枸杞子、决明子、菟丝子、熟地黄、菊花、五味子、车前子。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得到1个新处方。结论保健食品在中药原料的选择上与中医药理论治疗视疲劳的原则基本契合,即滋补肝肾、平肝明目。但二者在中药原料选择范围、原料配伍、剂型种类等方面有所不同。此外,还在辨证保健理论指导下,尝试探讨应用文献数据处理统计方法筛选新配方、开发新产品,为中药复方保健产品的研发开辟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组织膜蛋白提取物和二甲基亚砜对大鼠小脑颗粒细胞(CGC)突起生长的影响。方法提取成年大鼠肝、坐骨神经和脑白质的组织膜蛋白包被盖片,接种CGC于盖片上,同时将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添加剂加入培养液,观察CGC突起的生长。结果①脑白质膜蛋白能明显抑制CGC突起的生长,随浓度增加抑制效应更加明显;坐骨神经膜蛋白对CGC突起生长抑制不明显,肝组织膜蛋白则能促进突起生长;②随DMSO浓度升高CGC突起生长逐渐受到抑制,当DMSO浓度小于1%时,CGC突起长度与对照对照差别不大。结论脑白质膜蛋白对CGC突起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而DMSO添加到培养液中在低浓度时不会显著影响神经元突起生长,可用于检测药物及疏水性分子对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突起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倪娜  刘向前 《医学教育探索》2006,(12):1895-1900
五加科五加属植物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综述了五加属植物资源分布、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萜类、木脂素等,其中三萜包括羽扇豆烷(Lupane)型、3,4-seco-羽扇豆烷型、齐墩果烷(Oleanane)型的3β-Hydroxy齐墩果烷型和3α-Hydroxy齐墩果烷型;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应激、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聚集、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对物质代谢的影响等,以期为今后对该属植物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肝积颗粒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采用肝积颗粒保介入治疗和单纯介入治疗,观察两组的近期临床疗效、远期生存时间以及T细胞亚群、AFP值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瘤体缓解率为20.00%、稳定率为90.00%,对照组分别为16.67%、63.33%,其中,瘤体稳定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在减轻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时间、升高CD3、CD4值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AFP值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肝积颗粒联合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气虚血瘀证,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